在我国,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专业性较强的院校,大学生参与学术活动的能力都是不够的,他们愿意参加,但根本的问题是多数情况下听不懂、插不上嘴,坐在那里浪费时间!改善这种状况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尽早引导学生追踪文献。文献能够拓宽知识面,了解前沿,熟悉科学论文和科学报告的表达思路,熟悉科学工作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追踪文献多少有点像课前预习,是对科学前沿热点问题的预览,有了这个过程,在科学实践的“大课堂”中就会逐渐主动起来。
和一切科学训练一样,学会追踪文献并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有一些方式方法的问题。那么,大学阶段应该怎样追踪文献呢?
第一,起点要高,要提倡阅读世界一流的学术刊物。之所以称其为一流,目前的主要标准是读者群大和被引用率高,让具有较高科学修养的人读懂自己专业之外的文章。但这类刊物不同于科普,它们并不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而是以显现科学前沿和热点为主要目的,具有科学带动性。对作者和读者的科学修养要求都很高。做为读者,要懂得科学方法,有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要有相当的科学知识积累。
另一方面的考虑是,一流刊物有严格的编辑规范,数据和引文有严格的规定,容易追根求源,以利于做深一步的研究。大学生不能认为先读水平低、交流不广的刊物,将来再读一流水平的刊物是学习中的循序渐进。相反,大学阶段的起步训练必须是严格而规范的,起步歪了,再改更难。
第二,在内容上,先读什么和不读什么,开始要有教师的指导。建议专业课和有些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日历中要安排2—6学时的阅读文献指导。教师提前把任务(作业)布置下去,学生提交文献清单和一定数量的内容提要、评述等。课堂上教师评讲选材合适与否,读书报告的优良中差等等,让学生体会哪些是基础的、前沿的、关键的和有带动性的问题,哪些是普通的或过于专门化的细节问题。
第三,对一篇文章,要读懂引言、读通思路,要用批评的眼光看待结论。一般的科学论文在引言中交代研究背景,提出问题。必要时导出研究思路,甚至率先抛出结论。在交代研究背景时往往是一段简练的评述,在这里面,要读懂作者想谈的问题是什么、前人已经做了些什么、作者发现问题的着眼点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是什么等等。接下来,文章往往把观察实验、演算推导等工作过程表达成相应的文本和图表。这一部分是客观的和符合科学逻辑的。在这里面,要能够体会出该学科(或专业类别)的工作方法、思维方式和目前的科学实验水平。作者的研究思路就是根据存在的问题和现有实验条件制定的。最后,要把文章的结论记住。好的科学论文结论是至关重要的,他回答了作者曾经和读者正在关心的问题,是该领域研究进展的组成部分。
第四,要持之以恒、养成习惯。科学工作者最可贵的品质是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而追踪文献是自己发现问题的必经之路。我们提倡大学生尽早接触文献、养成追踪文献的习惯是因为存在另一种习惯,即那种题目已经下达再去查文献的习惯。博士学位导师的作用很大,一部分就体现在选题上。大学时代养成追踪文献的习惯对日后高学位阶段参与学位论文选题是大有帮助的。
最后,是个时间问题。接触文献的早晚会因人而异,但系统的引导至少在三年级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阶段就应该开始了。在四年级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学生要能够参与选题。